众所周知,韩国的财阀们在自己国内可谓是呼风唤雨。可大家知道吗,这些东西早都是我们老祖宗玩儿剩下的东西了。
那么中国历史上那些名声显赫的门阀贵族到底是怎么来的?哎这你可问对人了。作为影响中国历史数千年的门阀贵族,很多人都好奇门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,最终又为何走向覆灭。
在白丁看来门阀的形成主要有这三个必要条件,其一在于知识垄断,其二在于完善的体系,其三在于联姻联盟,从而形成固若金汤的门阀制度。那么门阀最后又是如何走向没落的呢?
谈笑有鸿儒,往来皆白丁,白丁带您一起用最直白的话术了解门阀制度的兴盛与衰落。
知识垄断这个词儿大家不陌生,即使放到人均本科生的今天那也是存在的,毕竟比自己有学识的人多了去了。
但如果把这个词儿放在隋唐时期以前,那这个词儿就显得尤为珍贵了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当时的人真的没机会读书。
其实大家都知道,以前的书可不像现在,纸质书就算轻薄的了,之后还有了电子书,一个小小的平板内就可以储存成千上万本书还不带重样的。
但这事儿放在隋唐时期以前这事儿根本想都不敢想,有个成语叫学富五车,那是形容某个人很有学识的。
现在想想,五车书啊确实不少了哈,但再仔细想想,当时的书都是又厚又重又占地方的竹简,竹简上还刻不了几个字,那您说这五车的书又能有多少呢?
尤其是对于我们现如今,随随便便一本网络小说都数十万字,当时的经史子集有个千把字就不错了。再加上竹简上刻字本身就比较费功夫,因此也限制了传播能力,放在当时能学富五车的人也确实是人间极品了。
这本身传播性就很差,再加上懂知识的人也不多,这就更让知识垄断成为事实了。你试想一下,假如你从出生开始就将读书认字当成是人生理想,好不容易搞了几本书,但不识字怎么办?
用现代思维想这个问题很简单,找老师教啊,可在当时识字的人本来就少,愿意当老师的更少,谁愿意教你呢?谁又能教的了呢?
也就在先秦时期出了个孔子,提出有教无类,可他又能教授多少学生呢?教材又怎么印刷呢?这事儿一琢磨就知道不靠谱,因此当时能读得起书的并且能看懂文字的那都是非富即贵。
早期会读书认字的贵族们就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地位,人家识字儿,有文化,甭管能力行不行吧,起码给你一本书能看懂,比全天下目不识丁的人强了太多,这就是门阀形成的一个基本条件。
再加上人家既然都有人教,所以子孙后代也就都有了这份福利,随着家族的不断壮大,可不就是形成了所谓的门阀嘛。
这是个什么逻辑呢,用金钱换来知识,用知识换来权力,再用权力赢得金钱,周而复始往复循环。这就造成了贵族一直是贵族,寒门永远是寒门。
看到这儿就又出现一个疑问了,既然如此,那么很多优秀的人不就被这种知识垄断所埋没了吗?其实这个问题压根儿不算个问题,起码在隋唐之前这个问题是不成立的,这又是什么原因呢?
现如今这句话用来形容的是书生太过理想化,学点儿理论可以,真到了实践的时候就没啥用了。
但这句话如果放在隋唐以前的时代,那这句话压根儿就没啥毛病,而且普罗大众也非常认可这句话。读书人怎么了,有种地好嘛?种地还能有粮食收成呢,读书能干毛用啊。
如果你要是活在隋唐时期以前就会发现,父母不仅不会逼你读书上学,反而还会畅快地告诉你一句读书有个屁用。
确实,在那个时代,读书真的毛用没有,与其有读书的时间,还真不如跟着爹妈去地里种种地,来年还有点儿收成呢。
首先,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在隋朝时期,然而就算到了唐朝,科举制度实际上也只是给寒门学子一点儿念想,真正能通过科举当官的还是门阀子弟,这还更不用说科举制度问世以前了。
如果大家初中历史学得还不错的话就会知道,汉朝有举孝廉,三国有九品中正制,而这些所谓的选人做官的制度可以统称为政治举荐。
也就是说你读书读得再好,没啥用啊,谁会举荐你啊,人家凭啥举荐你啊。假如说你就十分渴望读书,克服层层困难终于有所学识了,又有何用呢?
当老师?也没多少学生愿意学啊,当官?也没人举荐你啊,所以在当时那个时代,一般民众读书还真没用。
但门阀子弟就不同了,人家身后有一个完整的体系,而这个体系的重点在于门阀贵族掌握了古代的信息流。
朝廷不是举孝廉嘛,那人家就用自己的渠道宣传自己家的孩子有多么孝顺,自然而然就有人举荐它当官。
有的世家大族更是直接就往官僚系统塞人,也没啥人敢说啥,反正门阀之间联姻联盟,放眼望去官场上不是亲戚就是挚友。
怎么他们就没有晋升的机会了。你想啊,就算你孝顺,但没人给你宣传啊,皇帝坐在金銮殿他咋知道你孝顺。
通俗易懂地讲就是,门阀子弟做好事儿那是人尽皆知,寒门子弟做好事儿,那是默默无闻。说白了为啥从宋朝以后大众都愿意读书了呢?
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读书确实有用了,成为可以改变命运改变阶级的台阶了,自然而然大家伙读书的热情也就高涨了。
不过除了以上说的这些原因,还有个一直比较主流的说法在于,当年的黄巢起义将门阀贵族屠戮殆尽,这才让门阀走向没落,寒门走上政治舞台,那么黄巢真的是那个敢叫天地换颜色的人吗?
而黄巢不仅仅留下了这首诗,在世人眼中更是由于他的出现,让盛行了千年的门阀贵族走向衰落,从此寒门学子也有了改变命运的阶梯。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嘛。
直到今天我们都不能否认,科举制度的到来是开天辟地的,是有稳定社会矛盾的作用的。
毕竟在科举制度诞生之前,寒门就是寒门,贵族就是贵族,社会阶级固化是不争的事实。然而直到科举制度诞生后,才给予了寒门学子登高改变命运的阶梯,这正是知识改变命运的雏形,但大家知道吗,科举制度最初也只是个花架子罢了。
从隋朝开始,科举制度创立,但彼时门阀贵族依旧保持着知识垄断,普通人想要读书没那条件也没那资源。
更何况连主考官都是门阀贵族出身,他们会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选择寒门学子嘛?当然是不会的,因此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确实让寒门学子有了晋升阶梯,但真正享受到这份红利的绝大部分还是门阀贵族子弟。
没办法,门阀贵族势力太过强大,有钱有权有地位,就算皇帝老子来了人家也不虚。然而唐朝末期出现了一个叫做黄巢的人。
这造反不要紧,关键是此人凶残啊,将那些掌握科举命脉的门阀贵族杀了个干干净净。当唐王朝自身都难保的情况下,也就没啥人能护住这帮门阀贵族的命了。
也就是在黄巢手里,许多传统门阀贵族走向了没落,但黄巢真的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吗?
必然是没有的,毕竟门阀贵族盘根错节,势力强大,再加上最终黄巢也兵败了,从根本意义上来说黄巢只是给了门阀贵族们一记重锤,却并没有让他们彻底消失。
不过我们不能否认的是,从宋朝开始,新的门阀贵族们有了些许变化了,他们不再是无所不能,也不再垄断知识和人才了,而带来这份变化的原因就在于科举制度。
其一,门阀贵族自顾不暇;其二,得益于印刷术和纸张价格的下降,学习成本降低;其三,统治者和寒门子弟目标一致。
正是有了这三大利好条件,才彻底摆脱了门阀贵族对于知识的垄断,让科举制度真正成为普通人改变命运的阶梯。
那么门阀贵族彻底消失了吗?也没有,只不过宋以后门阀贵族的势力不再只手遮天了,他们也开始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了。
总的来说,因为知识传播的困难,讯息传递的阻塞,形成了门阀贵族,又由于知识传播的代价变得更容易接受,彻底让门阀贵族没有了曾经只手遮天的权力。
然而说来说去,无论古今,知识改变命运是绝对没有错的。奉劝那些不喜欢学习的,都应该看看,当年的先贤们为了享有学习知识的权力付出了多大的代价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半岛体育半岛体育半岛体育